921劫後餘生記 蕭鈴珍
天搖地動後,我們好不容易在黑暗中爬出屋外,大地繼續在搖晃,先生再度爬入鄰居屋內,幫忙抱出小朋友們。
確定家人都沒事了,確定鄰居都安全了,在充滿瓦斯味中,許多人在不斷的餘震中坐在空曠的公園等天亮。有人放大音量打開車上收音機,縣長彭百顯呼籲大家不要驚慌!
顫抖著熬到天亮,南投市區內,房屋倒塌處處斷簷殘壁,公立醫院前的廣場排著一具具裹著白布的屍體,到處還有人在打聽親友的下落。電影中災難現場,怎麼也沒想到就發生在身邊。
沒有人敢再進屋,我們找到了一個地下水的出水洞,怕水深小孩會掉下去,9月21日那三天,我們幾個人便輪流守著這個洞,不停的舀水給排長龍的災民!這些水一開始用來喝,後來各方的物資、礦泉水不斷進來,我們在旁邊用布條搭起了臨時的公共澡堂,雖然是冷冷的井水,但附近的災民們至少有一個可以盥洗的地方。
住在冷地面帳棚的數天,我開始咳嗽;南投到處危屋,餘震中還會有水泥塊落下,灰塵瀰漫在整個市區,出門帶著安全帽與口罩,是大家的共識,即便帶著口罩,我的咳嗽仍然不停。
彭縣長勸大家短暫離開災區,絕大部分人都不願走;房子、事業在此、一輩子的努力在此,怎麼走?晚上到學校、公園住帳棚,白天仍要回去守著不能居住的房屋;這樣突如其來的百年大震,不知所措、茫然、沮喪、絕望尾隨著南投人,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,不知道明天怎麼過、不知道下一分鐘怎麼過?我咳的更嚴重。
各地的朋友力勸我們暫時離開南投,是啊!沒有了房子,沒有了事業,還需要守嗎?是不願離開的,多年來努力的事業,一磚一瓦見它 平地起的房子,這種狀況下離開,好像在割捨著什麼?
朋友們的好意難以拒絕,身體的不適,也讓我不得不暫時離開!
車子開離南投,失落感一路緊緊跟著我們不放。
朋友在苗栗縣的頭份鎮等我們,引導我們到南庄鄉的「紅磚屋」。
才出南庄,進入鄉間小路,遠遠的數棟紅磚建造的房子屹立在山前,災區那些搖搖欲墜的景象還在我不安的內心,見到這些穩固的建築,我稍微放了一些心!紅磚屋在四周山景的陪襯下,如同圖畫般的鑲在相框裡,我有點懷疑這是實景還是照片?也許被震壞了的心情,已無法分辨真假!
彎入園區,潔淨、優雅、視野寬闊的庭園呈現在眼前,才下車,清新的空氣向著我充滿著灰塵、陰霾的心吹了一口氣!多天來不敢深呼吸的肺,這時狠狠的吸了它幾口,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趕走心中那些大粒大粒的石頭!
驚天動地的震動,讓睡了許多天帳棚的我,還不敢輕易進入屋內,找了個藉口到處走走。在附近的環境繞了一圈,遠看依山的紅磚屋,事實上離山還有一段距離,山前還有散落著獨立的家屋,狗叫聲打破了寧靜,到處燦開的野花似乎展開雙臂歡迎!附近的農家,煙囪還冒著微微的煙,我四處走著走著,心情漸漸地放鬆了下來!
回到紅磚屋,據莊主說,大地震後就只有客廳的櫥櫃倒下。是啊!鍾莊主是建築師,紅磚屋又建在合法的建地上,難怪紅磚屋會絲毫未損!想到我們大部分人的房子都違章又加建,怎能只怪大地震無情呢?
走進充滿家庭溫暖的屋內,看到那柔軟的床,我不敢躺下去,深怕這只是個幻象,怕躺下去又回到喘不過氣來的帳棚裡。在浴室裡,我打開水龍頭,溫熱的水沖在肌膚上,的確,水是熱的!的確,這些是真的!實質觸感的溫暖,我終於放聲大哭了出來!驚嚇的恐懼就這樣一下子宣洩了出來!
十多天來,我第一次睡了一個好覺,在紅磚屋。
早晨,小鳥在窗前叫醒了我,打開窗戶,它飛到草地上繼續唱歌!我不禁也想跟著它去飛翔!
清沁的空氣繼續擦拭我的心鏡,我赤著腳在園區的草地上,遠山似乎對著我微笑,地震時可怕的山岳,如今卻變的如此貼心。億年來,山水移位是正常的,如今地球只不過打了個大哈欠,就要把我的人生毀了嗎?我不是早該體會「人生無常,國土為脆」嗎?個人數十年的生命在地球來說,只不過是個剎那的過客吧!我們有權利怪罪它嗎?
翠綠的草坪上,我看到幾顆雜草,不禁彎下身拔除它,似乎心中的雜草也能一併拔除,我的心清澈了起來,就像這裡的清明。呵!在紅磚屋拔草竟也是一種幸福!我想不出台灣是不是還有這麼美的地方?
紅磚屋前的農家,種植著遍地的青菜,旺盛的生命力量,讓我低下頭來想跟他們學習,對生命幾乎絕望的無助,我在這裡看到了生機!是的,「生命總會找到他的出路!」走著走著我竟然不自覺地哼起歌來!
在紅磚屋我們住了兩夜,不用吃藥,我的咳嗽好了!住了兩夜,我對生命又燃起了信心!住了兩夜,我們還是要回家,還是要回去面對那殘缺的事業與房子。不知道未來要怎麼走?也不知道留在災區會怎麼變化?但我知道有個地方,有個清明、乾淨、靈氣與世無爭的地方,那裡不是最後的桃花源,也不是美好的避難所,那只是提醒我,只要在心理預留一小片淨土,生命便值得認真的活下去,!
後記:921震後已經一年多了,我們的房子仍未蓋好,但我們則更加的努力工作,雖然重建的路困難重重,雖然南投的空氣中仍散漫著灰塵,雖然到處拆屋、建屋的噪音,雖然我難以像以前一樣的堅強,但我相信有一個地方,那裡有一片清澈的天,那裡有純潔的空氣,那裡有渾濁中難以尋到的清明!我想不管這社會如何亂、如何不安,如果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角落,活下去絕不困難!
快樂是----------去聽一場豊富又生動的
蕭鈴珍
高三畢業導師的臨別贈言是:「妳們上了大學以後,只要有演講,一定要去聽,儘管不要錯過!」
老師始料所未及的是,為了‘遵守’他這句話,在大學裡不知蹺了多少課去看林懷民、曾仕強,去聽莎士比亞、莫札特 。
於是,棒著不是很好的成績畢業,而聽演講的課卻永遠畢不了業,成為了一個「超級聽課迷。」
曾經有一年內每星期二趕到台中文化中心報到,因為那兒有生產力中心所辦的演講;曾經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到北部,只為一睹‘名嘴’;曾經時間已過半小時,而諾大的演講廳裡,只有主持人、主講人,聽眾就只我一人;也曾經為了趕聽演講,被開數次的‘超速紅單’。
如果遇到了一個重內容又重技巧的講師,快樂就像一個網子在現場撒開,他的人生精華生活閱歷、學術涵養在袒袒時間內,展開在你面前;學員隨著講師的情緒起伏而激動,隨著講師的內容而領悟。
出了講堂,全身再一次洗禮的聽眾,面迎的世界是全然不同的,一次一次的同聽者,本身也一次一次的蛻變了。
也許不巧的,站在台上的是位不會表達,甚而內容準備不周的講師,觀察便成了樂趣,
他的缺點也成了自己授課,警惕的地方。而我發現,就是再差的講師,他的內容也找得出可學的地方,畢竟別人的人生經驗是我們無法親自體驗的。
不斷也尋求演聽,不斷地聽課,逐成了生活上心須的精神糧食,只要有一段時間沒享受一場說話盛宴,便覺舉止可惡。所幸資訊的暢通,演講錄影帶、錄音帶的發行,家中數百捲錄音帶,便成了我舒解壓力,補充體力的最簡便方法。
如今,空著肚子,坐在階梯聽講的情況仍在持續;就像一個不願畢業的老學生,我的社會大學也畢不了業。
沉溺在那兒~~~內心的清明不斷顯現;
沉溺在那兒~~~豊富的果實就在身旁,任你採拮;
沉溺在那兒~~~自己的存在已被遺忘。
這樣的快樂,除了讀書外,很難找到第二個。
我 的 王 蝶 蕭鈴珍
1991年3月我拿到國際領隊證的第三天,帶一團由曼谷到胡志明市的旅遊,那時越南的行程尚未起步,而我是菜鳥領隊。
經驗的不足引發嚴重的挫折感,對以前的東方巴黎,由繁榮至落後的感觸更是深刻,回國後有感而發,投了一篇文章到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的旅人雜誌。
永遠忘不了,那天接到雜誌後的雀躍與狂喜,主編王蝶在目錄上介紹:「蕭鈴珍,旅人新秀,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;她用感性的手法,寫出越南的印象。」
那以前,與王蝶從未謀面,從未通過電話,也不知道自己竟可以寫。
那是生命中最忙、盲、茫的階段,為人母、為人妻、為人主管,只有他人,沒有自我,日子過得相當不快樂。
文章登出後,王蝶不斷邀稿,台大中文系畢業的她鼓勵我說:「妳的文字裡有感情,相當可以寫。」
可是身為商人婦的我,離開學校後,不再提筆,缺乏文字的磨練與技巧。
「發自內心的情感比技巧更重要,不要自限,動筆寫,我等妳長大。」她說的很貼心。
在王蝶的鼓勵、退稿鞭策之下,我榨出時間,幾年來在文字裡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天空,生命變得有意義,生活變的愉悅起來。
王蝶,她讓我發現生命值得追求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多年來,我們見面次數不多,卻在電話中成為好友,談文章、談子女、談感情、、、劇變時代下的中年職業女性,我們有許多共同經驗。
921大地震,震倒了我的辦公室與住家,多年來的工作努力成果一瞬間垮了,望著大堆廢墟,未來一片茫然。
王蝶數次打電話來關心:「好好照顧自己,不要氣餒!沒心情寫作沒關係,我不會催稿,停一段時間,但不要放棄,我還是等妳。」
挖不到埋在瓦礫中數十本旅人雜誌,喚不回用青春歲月換來的兩棟房子與事業,更掘不到以往工作的動能;幸好,曾經發表過的文章在其他地方存留了下來。
王蝶不斷地激勵我在文字裡找出生命的力量:「物質生活以外的美麗精神境界,我們都體驗過,千萬不要放棄。可以寫的時候就寫,生命可以活出很多面。」
如今,在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的典藏室內,看到我出的書與個人資料,心中感激的是王蝶,她造就了我另外一個生命,一個肉體以外的生命!
SARS期間,邀王蝶到空氣清新的南投住幾天,她一口答應,並約好了時間。
她說:「心口很悶,不僅是SARS,而是筆寫不出東西的悶,的確需要出去走走。」
約定前兩天,她打電話來,大叫著:「不去了!不去了!現在爆發出來了,一下子全湧上來,必須趕快寫下來,什麼地方都不能去了,要趕快寫下來!」
在中部,一些讀過她的書,也常在報章讀過她文章的朋友們很失望,早就仰慕她的文采,很期待見到她本尊。然而我卻感染了她的興奮,不怪她取消了既定的行程。我了解,能到達那種寫作最佳的精神狀態很棒,尤其爆發出來時的感覺更暢快,任何事都可取消或延期。
喜歡她的一篇短文,有次王蝶的車被一對在車內渾然忘我熱吻的男女擋住,她不忍敲窗請他們移位,自己悄悄離開到附近速食店等待,「一杯柳橙汁的時間,夠不夠?」她寫著:「從忙碌無情虛假的都市角落,嗅到一股原始訊息;在灰色水泥叢林中,似乎聽到淙淙泉水;又像自電腦死白螢幕和花綠股市看板上看到畢卡索的畫。」
多麼細微的體貼、多麼浪漫的關懷,令我深深感動的是,王蝶捧著柳橙汁等候的情愫!下次她再拍廣告片時,建議加入這段情節。
讀王蝶的文章,才真像在無情死白的社會裡,感受到畢卡索的震撼。
看到王蝶的人,簡直就像在灰色叢林中,看到充滿生命力飛舞著的彩蝶。
認識王蝶,你會嗅到一股難得的原始訊息,在這忙碌無情虛假的城市裡。
王蝶易感的心與純真的個性,在詭異多變的社會、世故的人際中,鐵定會受到傷害,但商場世俗鋒利的劍,似乎並未削減她的赤子之心,她美麗善良的本質,如同彩蝶般的繽紛,這些並不是可以模仿或學習得來,我想,那是自然、天生的藝術家本性。
在十多年的旅人雜誌主編生捱中,王蝶造就的不只我一人;如果領隊作者們,是一群四處飛散的蝴蝶,而王蝶,則是我們旅人雜誌大家庭內的蝶王,不時的呼喚、關懷、凝聚、鼓舞,每兩個月等待著、催促著我們回去,她給了我們安定的力量,讓我們有依靠、有可以發揮的園地,不會寂寞、無依。
在文字的世界裡,我們是國王。
而在旅人雜誌的領域裡,王蝶是我們的蝶王,我永遠的蝶王,我最愛最愛的蝶王!
兩性關係的變遷
剛過完年,而新年假期中,記憶深刻的不再是炮火連天,不再是幾個女人在廚房裡忙著張羅著一波又一波的親友聚餐,而是街上一家又一家的新餐廳開幕,親友們的聚會便是在餐廳之間轉換、女性們穿著漂亮的衣服,亮麗著臉,輕鬆地與親友談話。
電視連環炮中,女性方主播一副咄咄逼人、精明、能幹、歷練的強者姿態。而另一方男性鄧副播則懦弱無能、被欺侮、被消遣的弱者情形、這樣一個趣味、諷刺的現代,兩性對話,雖不能代表這個社會已轉變到「大女人主義」,然而這樣的趨勢變化卻是我們所不能否認的。
許多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到這個社會兩性角色變化的迅速、身為職業婦女的我,一方面慶幸地感到生對了時代,一方面也覺得我應對這些改變多加探討,必竟這是人類有文化以後,女性角色最大的一次改變,要兩性的關係更敵對或更親密,則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應負一些責任。
要談社會變遷中的兩性關係,便要先來看看影響女人地位與角色巨變的原因何在:
一、知識水準的提高:
當受教育的機會不再受限,女性便以很快的速度追趕上男性與之並駕齊驅,而不再留停在無知、懦弱、依賴的地位、思想的解放更勢如破竹般地無法制止。
二、外出工作、經濟獨立:
近年來,女性加入社會勞動力的比率逐年增高,經濟上的獨立,減低了對男性的依賴,在消費市場上,也令女性有更大的自主權。
三、自由時間增多:
壽命延長、子女數少,養兒育女的時間縮短,家電的方便、速食、外食的盛行,簡易餐食的製作,家事的外流,再再都使婦女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。
四、女性意識抬頭:
社會的接觸多,造成女性意識的抬頭,對社會及生活的要求也更多,也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求生存的意義。
由於如前所述,女性角色的改變,造成了兩性間微妙的緊張關係,下面則由不同的方向來探討:
一、婚姻方面:社會變遷、女性意識抬頭,男女對婚姻品質的要求也顯著提高,造成了更多的同居、試婚、離婚,甚而不願結婚的獨居生活。而正常婚姻中雙方對婚姻的忍耐度降低許多,也影響到兩者的關係。
二、家庭領導權轉移:
女人閒暇時間增多,家庭中領導權也漸漸地移轉到女性身上,許多家庭中的消費,生活方式、子女管教、出國旅遊、住宅佈置或購置,都由女人在決定,男人的家庭權威沒落。
三、企業女性的出現:
女人走入辦公室,甚而為男性的主管,男人支配的社會觀,因而產生動搖。男性服從的必態正急急的建立中,兩性意識的改變正在重新地排列組合。
四、中性化:
這時代的趨勢是女人愈來愈像男人,而男人也漸女性化,許多男人能做的事,女人也能做,男人與女人也穿一樣的衣服,做一樣的事情,有一天,會不會除生理差異外,兩者變得沒有分別?
五、雙薪家庭的均等關係:
兩人都工作的家庭裡,要求均等的心態是不可避免的,然家事仍大多落在妻子身上,於是造成家事外流、家電、外食、洗衣店等快速地成長,家務的簡化、省時相對地也讓女人擁有更多自由的時間,增加了成長的空間。均等的關係下,花錢找外面的機構服務,家庭中最基本的「飲食」、「洗衣」的功能也外射,而當妻子外出、先生守個「微波爐太太」也非神話了。
六、兩性之間溝通更加容易與深入:
女性、書也讀的多,社會歷,社會歷練亦有,愚婦、無知的女性已漸不復見。爭論時,女性也會理直氣壯,言之有理。由於溝通容易,彼此心靈相通夫妻之間更易成為知心好友!
兩性關係改變至此,「男尊女卑」的觀念已消除,女性不僅迎頭趕上,並有逐漸領先之勢,有本書甚至寫著:「男女平等的時代已經過去,男權日漸萎縮,女權日漸膨脹,將來的社會如果女性主宰也不奇怪。」
當然,在台灣似仍言之過早,然而不管何者是弱者,何者是強者,我們希望的是兩性和諧、愉悅地相處,共同為我們的社會創造更美好、更幸福的景象。
咖啡情夢
愛情就像喝一杯甘苦又香醇的黑咖啡。
清晨在咖啡廳,單點一杯藍山咖啡,
熱咖啡端來時,不加糖、不加奶精,
端起盤子、拿起杯子,深深聞一下,香氣拂游在鼻間;
怕不小心驅離那沁鼻,閉起眼睛、輕輕的喝了一小口,
含在舌尖,苦感向四面飛散;
那苦隨著喉嚨流下時,甘美已像霧一樣,籠罩在整個嘴內;
頭腦逐漸變的清明、整個精神轉向自己,
像一襲無形的玻璃罩住,外界的昏擾已無法侵入,
專注於自己、專注於文字內;
肚子內除了這黑水,沒有其他東西;
腦筋內除了專注,沒有其他事;
眼前除了電腦銀幕,沒有其他人。
非常甘美的情境,玻璃屋內的凝聚與清明!
我墮入黑咖啡中,不想爬起來,希望就此溺斃!
最不該的是,辦公室來電話;
必須走出玻璃屋,必須面對那庸擾。
幸好,那甘醇可以一起離開。
只要不吃東西,那甘美便一直留在喉內,
不斷提醒那感覺,只要不吃東西、只要點的是一杯好的咖啡!
而愛情就像喝一杯甘苦又香醇的黑咖啡。
讓你墮入,不願出來!
假如人生只有40年
IF ONE ONLY LIVED FOR FORTY YEARS
(南投女JC 中區訓練委員)
文/蕭鈴珍
「在人生的起點,我們一無所有,只好以“獵取”為生活的意義;於是我們賺錢、結婚、生子。當我們領悟到有一天,終將離開這些擁有,生命必須超越外物,走回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。」 --------------摘自 張老師月刊
打開抽屜,一張字條又出現在阿莫眼前,“隨時有面對死亡的準備”。
他想起五年前的那場車禍。十分清晰地,前面西向的下方有三條路,阿莫在這上空考慮著。「到底要走那一條呢?」阿莫竟想不起回家的路,也想不起自己叫什麼?
四處無人矮舊的木房舍分散兩旁,芳香的空氣中,一切顯得異常的平和與安靜。右邊那條路有三片架起來的木板。「不可能,我家應該不會那麼簡陋吧?」
沒有目標,又不認識自己,算了,不想了,如此輕飄又自由的感覺,強迫思索是很無趣的。
「先下去,待會兒再走!」念頭才起,頭部竟劇烈地痛起來。有人拉著他的手,周圍好吵!「爸爸!爸爸!」「阿莫!」「又是騎機車沒火安全帽!」「準備照腦斷層!」。
住院期間,那一段輕飄的“夢境”,不時在阿莫的腦中迴旋。他知道有一天他會再接觸到那奇妙的感覺,那時,也許沒有機會再回去,也許就見不到妻兒了!
出院後,阿莫便寫了這張字條放在抽屜,也開始檢視起過去的生命。
35年的歲月是讀書、當兵、就業、結婚、生子、創業。
循著漸進的階梯,他的生涯架構是別人的期待,從來沒有思考過:自我在那裏?日子總是很忙、很盲,忙得丟了心,盲得丟了眼。
白天客人來訪,電話不斷,晚上大、小宴也不斷,累積財富與地位成了生命的。
當妻子抱怨他在家的時間太少,同社團的會友告訴他出席率不夠好時,他總是回一句: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。
茫然與無奈是長年的情緒。從沒有明確地去思考:這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那天,阿莫擦清了書桌上灰塵,開始分析自己,「我是誰?」「我想做什麼?」「我能做什麼?」「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
阿莫知道自己不是屬於“安定型”的人,保守的傳統生活,不能滿足他。而他也不像“藝術型”的人,能放得下,能那麼理想化,那麼漂泊!
阿莫希望有“安定型”的生活秩序,也要有“藝術型”的衝動與熱情!他希望保有家庭的和諧關係,也不要失去自我。僚希望贏得財富,也要擁有知識。
他希望獲得聲望,也要人際。他希望……。
阿莫想要的很多,然,在有限的人生中,他必須有所取捨。介於藝術型與安定型之間的“商場戰將”是阿莫的選擇。未來10年,他盼望能在商界取得領導地位。
目標既定,他必須有個強有力的典範,他必須先有實用的智識,他必須再學習,他必須取得方法。阿莫開始積極地參與青商會的活動,尤其訓練的課程。
青商這個縮影的小社會,提供了年輕人印證的機會;提供了快速成長的機會;提供了各種角色扮演的機會;也提供了實驗,卻不用付出慘通代價的機會。在屆滿40歲,得離開這個團體時,阿莫要讓自己是一顆鑽石,是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士,是個有獨立思考的智者。能在社會上閃閃發亮,能隨機應付各種險象,能自在地活出自我。
可是,在青商會,他只剩五年的時間。中國當代的作家巴金在85歲高齡時,獲得法國總理密特朗頒贈勳章,並受邀訪問法國。巴金竟反問:「去做什麼?有什麼有趣的事?到了我這個年紀,就好比一個人的口袋只剩七塊錢,我可不願隨隨便便把錢花掉。」
阿莫也不願隨隨便便把時間花掉。他開始思考,做計劃:終生目標、理想的長程目標,具體的短程目標、外在的物質的目標及內在的精神目標。
他優先順序排列是家庭,然後自我、事業、社團。天生責任感的他,願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,但不是全部。未來明確的藍圖,使阿莫不再混沌、不再茫然。
目標確定後,效率的行動及排除與目標無關的事物,是需要毅力與恒心的。而抽屜裏字條則是不斷提醒他最大的功臣。
生命有限,要做的事很多,他再也不會把時間浪在無謂的與酬與空泂的交往上。他把較多的時間放在充實自己,放在與目標有關的事情上。如滾雪球般地,生活變得豊富也有意義,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反而增多。
難免會遭到挫折,計劃難免要修正,在調整的過程中,反而讓阿莫多了一層認知,再出發時,也更多了一份智慧。
今天,40歲生日,阿莫感激那次車禍,給他死而後生的徹底覺悟,給了他不時地去思考更晰的生命架構。
阿莫把“隨時有面對死亡的準備”放回原處。關上抽屜,開始做下一個五年的計劃。
當阿莫由書桌前站起來,另一個嶄新的人生正在面前迎接他------------。
* * *
“假如我們生活很好,心情也好。只要心情好,生活就好”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